https://siwan.nsysu.edu.tw
https://siwan.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圖 /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English Table活動現場(左一為李香蘭副院長),照片提供:中山大學。

走進中山大學圖資10樓的開放式空間,只見學生們各自圍成不同小組,並在桌長帶領下,一一用流利英語表達自己的興趣與嗜好。有學生說,平時喜歡閱讀、看電影,有人則熱愛健身、玩音樂,而一旁同樣愛好看電影的同學,在發現同好後,原先不熟悉彼此的兩人,立刻開心聊了起來,氣氛好不熱絡。

這是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為了增進學生口說能力設計的常態性英語活動「English Table」。「English Table」是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負責統籌規劃的「西灣國際沙龍」系列活動之一,也是該中心致力邁向「雙語校園」目標推動的主軸活動。每週一到四,學生不論有沒有報名,都可以在中午時分,直接走入圖資大樓,隨意加入English Table,一同談天說地。西灣學院副院長暨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執行長李香蘭透露,目前,English Table在1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有超過1500人次的學生參與,想成為桌長的國際生及本地生,申請也都相當踴躍。

 

雙語校園超前部署 擬定十年推動計畫

事實上,去年九月,中山大學獲教育部核定成為「重點培育雙語大學」,在全台申請的18校中,僅有中山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四校獲得計畫補助。看似是跟著「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走,但中山早在2018年便確立了「2030全英語大學」的目標,並制定「全英語教學十年推動計畫」,從國際教師、外籍學生人數到全英語授課(EMI)的比例,都有明確指標,「我們希望學生將夢想放在全世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不能被語言阻擋。中山要打造的,就是提供學生一個有如出國留學般的環境,以提升語言能力。」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直指。

圖/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

要打造全英語大學,不僅要有足夠的英語課程讓學生修習、教師共同參與,還需要行政單位全力支援。而中山的做法,是從課程設計、活動規劃、成立教師社群等不同層次著手,再進一步根據需求提供資源。

目前,中山已有九個碩、博士全英語學位學程。110學年上學期亦率先在化學、機電和電機三個系的大學部開設「全英語專班」。全英專班首個學期結束後,林伯樵教務長便在教學意見調查表上發現,學生給出「低分」評價的,都是「會不會因為上英文課而焦慮」、「會不會因為英語課沒辦法用中文去完整表達而感到沮喪」等問題。有學生甚至期待和外籍生一起上課,也建議能增加哪些更有趣的課程內容,「我們很高興學生願意分享學習經驗,這很不容易。過去的教學回饋會罵老師、說課程無聊,很少會針對個人的學習經驗提出需求。」

除了全英語專班、全英語學位學程,110學年度起,中山也設立「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統籌規劃大一英語、學術英語(EAP)、專業英語(ESP)、全英語通識課程,以及全英語通識菁英學程和實用英語跨域學程。為配合雙語校園政策,西灣學院積極開設全英語課程。目前,每學期開設超過20門的跨院英語選修課程(約占開課總數9%),以及20多門的全英語博雅通識課程(約占開課總數18%)。

圖/西灣學院副院長暨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執行長李香蘭。

舉辦各式活動 讓學生多方接觸英語

對於琳瑯滿目的英語課程與活動,李香蘭執行長的理念是,希望每一位進入中山的學生,在自己系上之外,還能多參加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西灣國際沙龍」的系列活動,從不同角度接觸英語。例如在English Table分享生活、交新朋友;修習全英語通識菁英學程,以英語的邏輯思維,養成批判、分析能力;透過實用英語跨域學程提升語言能力及職前實作經驗;參加英語口說比賽訓練膽識與表達能力。她提到,中心會不斷根據學生的弱點進行補強,例如新學期增設的「Si Wan Writing and Speaking Studio」,便請來兩位博士班外籍生,協助加強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同時,中心還要舉辦全英語的「密室逃脫」活動,「外籍業師聽了都相當興奮,自告奮勇要帶領一個團隊參加。」李香蘭笑道。

想帶動學生沉浸在英語學習,師長的配合也相當重要。李香蘭直言,剛開始老師對新計畫難免有疑慮,但實際了解其中益處後,通常都會欣然接受。例如教育部希望推動的「觀課制」,中山同樣超前部署,110學年上學期,李香蘭就著手進行大一英文課程觀課,多數老師起初都非常緊張,但在結束觀課、收到意見回饋後,紛紛主動與李香蘭老師聯繫,表示藉由觀課獲得許多收穫,對未來的教學也更有動力。

 

成立教師社群 定期精進英語教學力

去年三月,中山亦成立「全英語授課教師社群」,目的是讓教師透過每月一次的工作坊,精進英語教學能力。當時擔任教師社群召集人的李香蘭記得,第一次工作坊的主題是「如何克服教學焦慮」,「這是許多老師的痛!但在Tutor老師的引導帶領下,老師們都樂於分享教學心得。」她笑稱,如今加入社群的老師愈來愈多,在全校500位老師中,每次的工作坊都有近20位教師參與。

林伯樵教務長更指出,中山大學所成立的「區域雙語教育資源中心」也會不定期邀請各校來參與工作坊,也會移地舉辦活動,「對老師來說,有時候只是跨出第一步比較困難,一旦人數多了,氛圍就起來了。」

看著中山從學校、老師到學生,均上下一心、全情投入成為全英語大學的目標。相信在持續努力下,或許2030年的規劃時程,不僅是超前部署,還能超前達標。

 

 

文/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新聞來源/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