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iwan.nsysu.edu.tw
https://siwan.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深耕金瓜石在地六年的棲地田野傳習所,舉辦第二屆「金瓜石地景敘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延續水金九礦山田野調查,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讓學生自發性調查,以特色地景建築、在地礦工子弟的愛情故事、及觀光建設與人潮將對當地帶來的福與禍,與在地居民及近年移入居民,共同找出在地文化資產,思辨存續的可能性。

透過訪談的方式採集地方記憶碎片,學員也結合數位工具google story map,利用2D、3D等數位地圖,分別建構金瓜石的「現在、過去、未來」。其中學生團隊以「金瓜石房屋風格與地景」為主題,長年以相機記錄水湳洞及金瓜石的聚落與景色的林金波,跟著學生邊走邊拍邊講述家鄉文化、以及特有階梯街景的社區人口結構和故事,透過取景拍攝,回看過去日治時期宿舍群中,所建立的路線與規模,觀察推衍當年留下複雜的階級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

 

另有組別對於「金瓜石產業現況」的禍與福進行反思,提出「觀光產業強勢來襲,地方認為是利或弊?」見證礦業的輝煌鼎盛至產業消融在地居民蕭木川提到,隨著礦坑的停採,金瓜石人口急速遞減,無農無漁的產業基礎下,地方面臨著嚴重的轉型危機。此議題也勾出當地團隊的種種考量,面對因國內旅遊增加的觀光人潮如何分流,並對當地有實質經濟的推動,以避免重現九份壅塞狀態。對於「金瓜石未來產業觀光行銷」,另外學員團隊以礦工後代簡盛隆的成長背景與戀愛史,規劃系列愛情攻略地圖,集合社區景點,拍攝剪輯特色影片,獲得地方熱烈討論。

 

社會系大三的劉士煒提到,原先對於地方是沒有任何想像的,但經由在地居民的經驗傳承與分享後,學習更有感覺,他認為「當地方決定要一起變得更好時,那股動能往往會支撐著彼此走到更遠的以後。」物理系大二的謝尹慈則表示「雖然網美打卡熱點的風潮,拍照駐足停歇的遊客,看似能讓在地建築搭以咖啡廳或不同產業的經營有所收益,但仍需更多面向的思考跟衡量評估。」兩位社會系大一生柯盛文與張嘉和,則表示雖然工作坊已結束,卻因此留下深刻印象,未來會用任何型式來回饋金瓜石這座山城。

 

「藉由三天訪談的回顧與整理,地方所發生的真實議題與看法躍然紙上,那你們會想要繼續解決它嗎?」棲地田野傳習所所長李柏賢提到,從第一屆工作坊中初識「水金九」,到今年五月先在高雄實地練習訪談與搜集工具,實地參與,才能滲入地方肌理、了解居民生命中的記憶故事,進而與當地共同提出反思。授課教師杜佳倫認為,地方的議題需要經過不斷地探索及交流,當學生能夠運用同理心與創新的眼光觀看社會議題,並且激發地方的認同時,才能稱之為良好的地方創生。

 

 

更多報導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