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沙龍全球在地化系列英語活動第二部曲【從糕餅看世界,美食品味營】於8/19星期三盛大舉行,實踐「未來教育,世界在地」的精神,就從飲食文化開始!西灣學院趙可卿、李香蘭兩位老師帶領來自五個國家的外籍生,與臺灣本籍生前往老字號餅店舊振南漢餅文化館,以實作與導覽的方式讓臺灣本地學生與國外學生的交流互動,藉此了解傳承百年的漢餅文化。
活動開始前,本籍與外籍學生各抽一張寫著不同種類漢餅的籤,抽到同樣種類者就是交流夥伴,雙方必須簡單自我介紹及交談,也產生不少文化激盪。「該怎麼用英文向外籍學生解釋老婆餅跟太陽餅的差異是一大難關。」參與學生蔡宗豪表示,因為兩種餅的外型相似,外籍學生不曉得老婆餅與太陽餅的差異,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只好立刻查資料再用英文解釋給夥伴聽,「這對平常很少說英文的我是一大挑戰,不過也是個增進英文能力的好機會。」另一位越籍同學則表示,自己在越南家裡時母親就曾教她做蛋黃酥,而且與臺灣的做法幾乎相同,只是口味稍有改變而已,但雖然口味不同,能一次嚐到這麼多口味的漢餅,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
除了口頭交談,館方也安排實作課程,請專業糕餅師傅帶領全體學生體驗從無到有的綠豆椪製作,從一般麵皮、油皮、內餡包裹,全程一手包辦,還能蓋上刻有李白、囍字、英文字母的印章字樣,雖然過程中幾位同學遇到不慎把餅皮撕破、無法將綠豆椪塑成圓形等挫折,還開了玩笑說以後要開間叫做「freestyle」的糕餅點,不過不少學生打開成品後直呼「原來綠豆椪這麼可愛!」「感覺自己做起來更好吃!」此外,還有專業導覽員引導學生走進時光隧道解說漢餅的歷史緣由,從早期模具、結婚時的傳統禮俗,到象徵早生貴子、百年好合的作用,在在體現婚嫁喜慶中凡是求得圓滿的精神;展示廳內更設有AR擴增實境體驗,讓學生披上紅色嫁衣,模擬自己在傳統婚禮中的樣子,最特別的是時下正夯的「數位愛情」區,此區透過心理測驗測試自己的愛情觀屬於何種漢餅的「餅語」,是獨立堅強抑或溫柔依人,都讓學生直呼新奇有趣。
「一開始可能比較害羞,但是到後來我發現大家相處得蠻好的,都很聊得來」。趙可卿老師認為,藉由本次類似「學伴」的分組以及詳細導覽解說,讓臺灣學生更勇於開口說英文,也讓外籍學生對漢餅文化的認識更深,而即將登場的臺灣社會創新實務研習營將使台灣學生與外國學生認識臺灣現今社會創新動向與企業方向,同樣精彩可期,期待學生在系列活動中實踐全球在地化的同時也增進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