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iwan.nsysu.edu.tw
https://siwan.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高美館於今年九月起合作舉辦一系列共五場的「高美館在西灣—美術館與城市藝術生活微學分工作坊」,讓學生不僅在演講與互動中拉近與藝術的距離,更從中了解城市如何與藝術展開跨域對話。

 

校長鄭英耀表示,美是進入世界文化的窗口,希望同學們可以透過工作坊獲得不同的美感經驗。系列工作坊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趙可卿助理教授亦指出,希望藉由此工作坊為高雄城市帶來美與創造力的嶄新想像,能夠在城市藝文策展實踐中,真正活化高雄地方創生價值。

 

於9月21日的的首場工作坊「美術館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由高美館李玉玲館長擔任先鋒,先由龐畢度藝術中心、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倫敦泰德美術館切入,淺談城市與美術館、博物館之間如何對話,產生碰撞;再帶至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及日本森美術館,如何運用城市地景翻轉人們對美術館的既有想像;最後談論高美館在2018到2020年間策畫的展覽,如何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及日本森美術館合作,又如何呈現《South Plus: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的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展現高雄位於南方的意象與處境。「我們策畫的是能夠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展覽」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表示,「當我們遇見藝術,也將在其中遇見自己。」

 

第二場工作坊「美術館與當代城市的文化翻轉」則由高美館展覽組曾芳玲主任帶領同學了解展覽背後的一系列策展工作,來自不同文化的策展人如何彼此碰撞、激盪創意,陳設展品與規劃動線又需要多少人員的盡心努力。此外,曾主任也透過隨機分發高美館在2018年與英國泰德美術館合作的「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中的展品照片,讓同學寫下自己看到作品時直覺想到的三個形容詞,體驗一回「藝術評論家」的滋味。接下來陸續登場的三場工作坊則是由教育暨公共服務部張淵舜主任、展覽部曾芳玲主任以及典藏部陳秀薇主任主講。內容包含高美館專業領域實踐,講師群們希望藉由實務的經驗,激發同學們對於藝術與城市的大膽想像。

 

參與其中兩場系列工作坊的社會系黃芊菱同學表示,在工作坊中不僅能聽到美術館工作現場的經驗分享,了解國際各大美術館背後的故事與展覽欲傳達給社會的意義、如何經過展覽策畫與大量的溝通討論後進行佈展工作,同時也感受到高美館為了拉近與高雄在地距離所做的努力。經過本次工作坊,她的最大的收穫是了解美術館的作用不只是典藏作品,也不只是單純展覽,而是創作出一個全新的空間,使作品能夠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被更好的欣賞,也期許未來學校課程能創造更多機會,使同學們能接觸博物館與藝術領域工作者。黃偉翔同學則是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在超現實主義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作品《詩人的不確定性》(The Uncertainty of the Poet)中看到的是「香蕉」、「港口」、「倉庫」,他直覺想到的是高雄港的倉庫,想到旗山蕉農與商業轉型,展現藝術與高雄地方連結的可能性。

本系列工作坊透過高美館歷年特展、常設展之介紹,了解東亞地區以及高雄在地的多元族群,同時感受歷史軌跡中臺灣與各國的互動樣態;亦經由《南方作為相遇之所》VR導覽與高美館典藏資料庫體驗,使學生了解科技與藝術間的跨域應用。此外,還帶領學生品味高美館與各地美術館之特色展覽,並透過田野調查與實地參訪,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點滴累積對於美的感受力及鑑賞力,對生活的品味力與創造力也在課程進行的同時獲得成長。最後,透過一系列工作坊與訪查經驗,學生將於期末成果展《遺傳:後工業銹區的藝術基因圖》將本學期所學之策展理論與實踐應用結合,呈現前草地區的前世今生,以不同面向、媒材去體現地區曾經的風華與興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