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iwan.nsysu.edu.tw
https://siwan.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國立中山大學與高雄市立美術館跨界合作,自109學年度以來合作推出多門課程,藉由介紹國內外當代藝術,提升學員的藝術鑑賞力和感知力,並從藝術中觀察社會的變遷,開啟藝術帶給城市的不同想像。110年度最新課程「藝術與創意城市」更獲得由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贊助的國際教育組織—OSUN (開放社會大學網絡) 青睞,獲選為融入式創新教學課程。在該計畫與本校教務處教發中心補助下,成功辦理「藝術創作中的多元高雄」活動,讓參與學生有機會實地走訪高雄市立美術館參觀2022《高雄獎》展覽,並與2022年高雄獎首獎獲獎的三位藝術家親身與學員對談,加深學員與藝術社群的連結。

 

高美館展覽部曾芳玲主任表示《高雄獎》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是台灣藝術界的指標性大獎。自2018年開始,抱持開放、多元與進步的核心,吸引大量居住在臺灣的本圖及外國藝術創作者投稿競賽。《高雄獎》以五大投稿類型進行徵選,並以「複審不分類」的機制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互相較勁。這次也非常難得聚集三位獲獎藝術家與同學們交流,分別為創作〈Dio駱駝〉的李承亮、〈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的蔡咅璟及〈呼吸 : 風景〉的李屏宜。

 

與藝術家碰面之前,學員已透過《高雄獎》線上展覽及其他網路資源做足準備,不僅了解高雄獎作為媒介,如何使藝術為城市帶動當代潮流並創造多元價值,也對藝術家有初步認識並激發更多好奇。面對當代藝術品,劇藝系大四的陳怡君同學想了解「創作」與「概念」的先後順序。李承亮表示藝術並沒有固定的SOP,有時是概念先行,有時則是在創作過程中概念才逐漸發酵。蔡咅璟進一步表示,藝術的形成有時是單純因為樂趣,藝術家偶爾會在「玩」媒材時意外迸出對作品的想像。李屏宜除了認同創作的隨機性,也認為自我突破的過程也會成就藝術創作。劇藝系黎瑋琳則好奇美感如何養成,三位藝術家一致認為「多看」是必要過程,無論是展覽、電影或者任何形式的藝術,只要大量閱讀就會累積出自己的美感品味和對藝術的靈敏度。

 

國立中山大學專任助理教授趙可卿表示,藝術與個人經驗息息相關,正如John Burger在《觀看的藝術》中所提,觀看藝術的過程即是自身歷史的反射。期待透過本次的參訪,能夠開啟同學們與自身的對話。此外,為了深化課程對公眾藝術教育的結合,符應OSUN開放社會大學網絡的精神,本課程成果將透過podcast節目的方式於「藝術任意門」頻道分享,歡迎對高雄在地藝術發展有興趣的大眾朋友踴躍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