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師生在高雄鹽埕打造裝置藝術,賦予舊街區新生命。教授規畫「跨領域創新專題(一)」和「藝術行政與活動企畫」兩門課程,引導理工、文史科系學生跨域實作,結合科技與藝術,打造「鹽夏不夜埕—埕市五感探險」創意街區活動。即日起至6月2日每晚5點開燈展出。
「鹽埕埔在日治時代為國際各方往來的貨物集散地,也是南台灣人潮轉運站。」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宋世祥表示,政治、經濟、娛樂服務及銀座的大眾文化,創造了鹽埕與眾不同的風華。這次師生創作以地區歷史生活或店家為背景,結合光影媒材,串連當地特色空間,讓鹽埕夜晚的街區亮起來。
這次活動得到財團法人瑞儀教育基金會支持。學生設計的作品「反璞歸針」,是用多種形狀的剪紙裝飾而成一支支的針燈,會隨著人們靠近而變色。白紙經由彩繪、再剪裁而成紙片,就像刺青在潔白的皮膚上,意喻必須透過構圖與設計,來表達人們欲訴說的想法。
中山機電系與企管系學生用「礦」的意念,來串連高雄重工業及鹽埕區「鹽」的特色,作品「孕育」就設置在水晶店如寶行外。作品「光影、圈叉、勝敗」,則是藉由桌腳的排列,將過去在學童在桌子上塗鴉的九宮格,實際拼湊成可供遊戲的大型展覽,讓參與者彷彿回到國小時、最單純遊玩的時刻。
作品「迷宮」暗喻每人心中的出口,透過不同的光源在作品中交錯,渲染出美麗的色彩,師生運用木頭、控制晶片、可變色LED及鐵片,設計出感應式互動裝置,只要靠近,就會發光。業師劉雯婷表示,這項裝置藝術是要傳達在社群中,各式各樣的人彼此激盪,只有當自己願意接近碰觸時,人與人間才會激發出絢爛火花。
中山大學音樂系學生在開幕式上,以在地五金素材為樂器呈現打擊樂表演;「君羊劇團」則以二戰在地故事的戲劇,帶領參觀者回到1960年代的鹽埕。「五感市集」上,更嚴選能提供獨特五感的攤商,重現過往大溝頂市場的熱鬧風華。
揮別辛苦籌備的一年,這一天,是我們的成果發表🎉
沒參與到的夥伴們,可以觀看我們的影片過過乾癮🧡🧡
期待下一次,鹽夏我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