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棲地田野傳習所共同主辦第二屆出走西灣系列工作坊——「金瓜石地景敍事與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除了延續地景區域的田野調查,主題更著重於文化資產保存,藉由青年涉入田野情境、傾聽在地,協助居民盤整地方資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杜佳倫,帶領學生,因配合防疫,先於哈瑪星地區舉辦行前工作坊累積經驗,利用訪談形式與鼓山居民互動,並結合數位工具,串聯土地人文軌跡,今年暑假再前進金瓜石與水湳洞社區,創造專屬故事地圖。
「走入地方前,要先思考地方需要什麼、自己能做什麼。」深耕金瓜石五年的棲地田野傳習所所長李柏賢提到,出走西灣系列工作坊計畫邁入第二年,除了延續基地訪視觀察,運用航照圖與Story Map等設計工具,了解地方真正所需。走出校園到社區當地,藉由對話互動,除了使學生找出最在地的資源,也能激發地方居民更加重視自身投入公共事務的行動與熱情,而不再只是單方面的給予或付出。
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帶領學生踏訪校園附近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及「鼓山代天宮歷史文物館」,由跨科系學生腦力激盪,利用Google Earth、Google Map等地圖工具,創作出哈碼星的故事地圖歷史對照。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長駱國賓(駱桑)口述一生在哈瑪星的輝煌與沒落見證,學員們利用2D、3D等數位地圖與實際圖像,建構出駱桑在舊時哈瑪星「濱線」熱鬧的街區樣貌與成長地圖。而代天宮歷史文物館館員謝君彥,則以自身經歷的「神蹟」,分享她在傳統信仰與哈碼星的連結;同時她也以當年知名黑狗食堂因遭迫遷為例,分析「觀光產業進駐地區的禍福比較」,讓學員更加了解觀光產業發展可分為表層與深度,表層發展意旨一般大眾蜻蜓點水似的娛樂商機,而深度探索,則可以著眼於文化保存與體驗。
「一開始以為自己很認識鼓山,但經過訪談後才發現,鼓山存在著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是我過去不曾發覺。」資管系大三的紀玥綺認為「人類生活與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她提到,小組原先以廟宇的建築特色或是儀式活動作為主要探索目標,但經過訪談後發現,受訪者口述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會比以文史記載更吸引人,廟宇對於人民及土地賦予的意義才會更大。
「透過學生設計創意的問題意識,激發居民對於地方的思考與認同,並願意實際運作,方能稱為良好的地方創生。」杜家倫提到,第二屆出走西灣工作坊不只延續去年金瓜石工作坊的地景敘事手法,更加深與在地居民的雙向互動。透過走訪哈瑪星地區,使學生熟悉訪談前後需做足的功課及準備,同時了解居民生命中的故事與記憶,方才是地方無價且珍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