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混血兒 《歐亞混血》談全球化下的族裔認同

博雅教育中心

由本校西灣學院(以下簡稱本院)唐文慧教授開設的「來去台灣」、「性別與社會」、「服務學習」課程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遇見混血兒」《歐亞混血:美國、香港與中國的雙族裔認同》書籍座談會。邀請作者、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教授主講,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張隆志館長擔任與談、唐文慧教授主持,分別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全球化時代,跨國、跨文化混合家庭的過去與當代經驗。

鄧津華教授以其學術專書《歐亞混血》中的一則故事做為開場,探討了19世紀後半,東方與西方因為貿易、帝國擴張、傳教運動、全球勞工遷徙和海外留學等各種原因而產生的跨界互動與文化邂逅,促發人們思考當代更趨多元的文化現象。正如當下的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雙族裔」人士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與討論,因而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個走進博物館的歷史旅程,更帶著聽眾走入目前在性別、階級與族群交織下,台灣社會所呈現的「多元族裔」複雜社會現象。

透過許多歷史上混血兒的故事,鄧津華教授彰顯了19世紀以來的種族歧視和不平等問題。例如,美國的「一滴血原則」和如何與東方血統/父權主義的觀念,對跨種族婚姻的家庭帶來挑戰,也讓人理解了個人的「身份認同」如何在時代差異的法律規範下受到影響,「混血兒」也因此不斷地被重新定義。鄧教授所提倡的擴展混合研究的範疇挑戰了傳統的學術觀點,搭建漢學與華裔研究也成為跨學科的對話橋樑,對未來的研究有著重大的啟發。

張隆志館長在與談時也提醒,多元與混合族裔的議題在當今台灣社會的重要性,強調其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涉及當下許多政治、演藝與運動圈名人,甚至是一般百姓都可能面臨的生存處境,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偏見與法律的差別對待,是否符合人權與平等的原則,是追求民主自由與進步平等的台灣社會應該積極面對與反思的重要課題。

現場參與學生和民眾提問踴躍,進一步擴展了討論的範疇,例如:如何理解並接納不同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同理不同族裔者做為少數,在主流社會中可能面對的各種生存挑戰,豐富的對話引發了更多值得進一步深入與關注的面向。課程助理、本校社會系大四生何智麗認為,這場活動引發學生們對社會的多元和包容性的思考,這些學習與反思,對於未來的學術和社會參與將發揮重要的影響,讓他們能更有能力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族裔身份,並為建立更為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作出貢獻。座談會促使人們看見並反思,跨國流動越來越頻繁的趨勢下,跨族裔認同、多元文化交融和各種族群歧視等議題都值得持續關注。全球化下的台灣應該成為更開放包容的社會,讓不同族裔身份者都能在這塊土地上,找到彼此欣賞、互相尊重的機會。

【臺大出版社提供,中山公共事務組、西灣學院編修】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