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儀式到現代轉譯 創新文化課程大放異彩
本院基礎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於2024年10月16日舉行了一場「廟埕到墓埕的體驗與轉譯」講座,邀請本校中文系羅景文副教授擔任講者,透過多樣化課程設計與民間信仰的探索,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多層面意涵。講座開場由本中心主任于欽平副教授主持,羅景文副教授以詼諧輕鬆的方式切入,談論自身對於民間文學的興趣,分享如何透過田野調查、影像記錄和體驗式課程設計,讓學生親身參與宗教活動,深刻感受文化的豐富內涵。羅教授指出:「傳統民俗信仰的核心在於日常生活的融入與無形規範」,如廟埕中的儀式禁忌與宗教象徵,他強調,學生往往對民俗信仰存有誤解或刻板印象,希望可以透過課程開設與設計,讓他們在實際體驗中更深入的理解傳統民俗的意義、轉譯創新,建立尊重且多元的文化視野。
在活動當天,羅教授特別帶來了多種實際的成果模型,例如:廟埕模型、籤筒等。這些模型讓現場參與者不僅能以視覺與觸覺多重感官方式理解傳統文化,還能更具體地了解宗教活動的象徵意涵與背後蘊含的故事。本次講座涵蓋了豐富的課程成果,包含「家將文化探索體驗課程」、「問世工作坊」、「東港迎王課程」、「陰廟課程轉譯」、「體驗與轉譯成果」,這些課程強調了體驗式與實作,設計以多元面向切入,促進學生與傳統文化的深入互動。
例如,「家將文化探索體驗課程」與高雄最早成立的八家將團——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合作,學習臉部彩繪的技法,並參與家將陣法的排演與出軍體驗,更真切地感受家將文化的精神與儀式規範。「陰廟課程轉譯」不僅是本次講座的成果亮點之一,更是文化傳承與再創造的核心。學生透過實地考察高雄的陰廟信仰,並以其為元素,設計具有創意的文化產品或策展企劃當作成果。理論與實作兼容的課程嘗試讓學生在認識文化背景之餘,更是開創民俗文化的新方向。
羅景文副教授同時扮演開課者、資源整合者、學習者與教學者的多重角色,透過與地方宮廟的緊密合作,為學生創造了多層次的學習機會,更為大學與地方廟宇間的互動奠定了良好基礎。羅教授表示,邀請地方專業人士講授課程的形式反映大學與地方宮廟之間的合作連結,以「大學興廟、廟學共榮」的核心理念,搭建起學術與民間信仰之間的橋樑,讓學生不僅能提升文化敏感度,還能加深對地方文化的認同。透過大學與地方宮廟的合作,學生得以跨越書本知識,深入理解宗教信仰的內涵,並透過創意轉譯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未來,這樣的課程模式將持續深化,並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進一步促進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
【基礎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6
在活動當天,羅教授特別帶來了多種實際的成果模型,例如:廟埕模型、籤筒等。這些模型讓現場參與者不僅能以視覺與觸覺多重感官方式理解傳統文化,還能更具體地了解宗教活動的象徵意涵與背後蘊含的故事。本次講座涵蓋了豐富的課程成果,包含「家將文化探索體驗課程」、「問世工作坊」、「東港迎王課程」、「陰廟課程轉譯」、「體驗與轉譯成果」,這些課程強調了體驗式與實作,設計以多元面向切入,促進學生與傳統文化的深入互動。
例如,「家將文化探索體驗課程」與高雄最早成立的八家將團——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合作,學習臉部彩繪的技法,並參與家將陣法的排演與出軍體驗,更真切地感受家將文化的精神與儀式規範。「陰廟課程轉譯」不僅是本次講座的成果亮點之一,更是文化傳承與再創造的核心。學生透過實地考察高雄的陰廟信仰,並以其為元素,設計具有創意的文化產品或策展企劃當作成果。理論與實作兼容的課程嘗試讓學生在認識文化背景之餘,更是開創民俗文化的新方向。
羅景文副教授同時扮演開課者、資源整合者、學習者與教學者的多重角色,透過與地方宮廟的緊密合作,為學生創造了多層次的學習機會,更為大學與地方廟宇間的互動奠定了良好基礎。羅教授表示,邀請地方專業人士講授課程的形式反映大學與地方宮廟之間的合作連結,以「大學興廟、廟學共榮」的核心理念,搭建起學術與民間信仰之間的橋樑,讓學生不僅能提升文化敏感度,還能加深對地方文化的認同。透過大學與地方宮廟的合作,學生得以跨越書本知識,深入理解宗教信仰的內涵,並透過創意轉譯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未來,這樣的課程模式將持續深化,並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進一步促進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
【基礎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6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