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反思 桌遊體驗探索性別意識形態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重新審視性別角色與家庭結構的意識形態?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教授唐文慧,攜手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講師王紫菡,結合「性別與社會」與「服務學習:促進性別友善校園行動志工」兩門課程,設計以桌遊體驗為核心的「性別與社會:當習俗進入家庭,性別經驗大不同」創新講座。學生透過理論分析與社會實踐,重新審視傳統習俗背後的性別意識形態,並在互動過程中激發對社會行動的反思。

中山大學「性別與社會」課堂提供了理論探討的基礎,而「服務學習:促進性別友善校園行動志工」則將學生的討論擴展至社區行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融合。課程設計促使學生深入家庭場域,與長輩進行跨世代對話,透過桌遊工具推動性別平等的教育。此次講座以「性別平等求好籤」桌遊為主軸,將家庭習俗中的諺語作為討論媒介,如「男人膝下有黃金」、「婆婆講話,媳婦不得置喙」等,讓學生探索其背後的性別意識形態。透過擲筊和籤詩解讀的設計,活動聚焦於「家務、嫁娶、工作、生育」四大層面,引導參與者反思性別角色如何在家庭結構中被形塑。

唐文慧強調,俗諺背後往往潛藏著階級與性別的權力結構,「如何以柔性的語言進行跨世代對話,突破既有觀念,是重要的課題。」王紫菡則提出「擴充、改編、翻轉」策略,讓參與者重新詮釋俗諺。例如將「男主外、女主內」改編為更符合現代性別平等理念的語句,呈現多元性與主體性。

活動中,學生透過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具體體驗性別角色對自我價值的影響。例如,在等第評斷環節中,學生逐步意識到傳統性別規範的內化,以及挑戰它的必要性,並在桌遊設計與參與中展開了多層次討論。中山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賴亭羽表示:「桌遊讓自己更理解臺語俗諺背後的文化與性別連結,並體會到家庭結構中的多樣性與挑戰。」中山劇藝系三年級的劉安真指出:「民俗傳說並非全然負面,重點在於傳遞的方式與詮釋角度。」中山海科系大四的胡婷鈞則提出,男性形象可以更為多元,傳統語言需要改變來達成性別平等。

唐文慧認為,此次講座不僅展示了桌遊作為性別教育工具的潛力,更希望學生能在學術分析與社會行動中找到平衡,成為推動性別平等的行動者。透過創新設計與互動體驗,課程成功搭建起理論與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重新思考習俗的當代意義,並啟發未來行動的可能性。這場課堂與社會交融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性別議題的深度思考,也為社會帶來持續的漣漪效應。

【博雅教育中心提供,中山公共事務組、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8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