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藝再燃 中山大學USR計畫續霧台山田燒墾文化








陽光緩緩灑落屏東霧台的山坡間,林間傳來學生的交談與樹木劈砍的聲響。2025年1月,中山大學「作為NATIVE 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USR計畫再次帶領學生走入霧台,舉辦第二屆「糧食、農業與社會」燒墾課程,延續2024年啟動的傳統農業實作路線,深化對土地、文化與學習的理解。
2024年,中山大學首次在霧台舉辦燒墾課程,為當地睽違近30年的傳統山田燒墾模式再度復甦。今年活動同樣由霧台部落耆老包光輝領銜指導,並邀請日本高知大學的赤池慎吾教授參與交流。學生向耆老學習農耕工具使用、草木砍伐及防火帶建構,逐步摸索與土地間的對話。點燃的火光不僅象徵傳統農藝的復興,更串聯起部落與學校間跨世代與跨文化的交流。
除了實作技術,今年課程更強調反思與文化交流。赤池教授表示,日本高知縣山區50年前亦曾採用燒墾農法,但後因經濟作物轉型,燒墾農法逐漸中斷,僅存年長耕作者還保留相關記憶。此次霧台的實作體驗,令他深感燒墾不僅是耕作方法,更涉及文化傳承與地景塑造。他期望回到日本後,能促成當地耕作者重新實踐燒墾農法。
包光輝耆老也提及,近年因法規限制與科技進步,燒墾文化逐漸式微。然而,對部落族人而言,燒墾是祖先智慧的體現,是依循傳統經驗與土地和諧共處的友善耕作方式,更是凝聚部落的重要文化傳承。透過農務過程中的相互協助,族人得以在世代與家庭間交流互動,延續文化與情感,期盼燒墾技藝能繼續傳承。
課程中,學生除參與燒墾實作外,也記錄田野資料,包括觀察燒墾地的自然環境、工具使用、勞務分工、砍伐姿勢及防火帶設置等。晚間的小組報告,學生將觀察成果轉化為田野筆記及簡報圖譜,將知識從書本延伸至實踐,也學習尊重多元的知識系統。
來自生科系的學生亦運用自身專業,協助同學認識當地動植物,例如小花蔓澤蘭、香澤蘭、血桐、台灣大蝗,甚至發現部落中罕見的鐵線蟲。老師們也指導學生使用Merlin鳥種識別、iNaturalist(愛自然)與PictureThis等軟體,促使學生從觀察者轉變為行動者,進一步豐富課程內涵。
「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計畫團隊表示,連續兩年的燒墾實作課程,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農藝,更藉行動學習與深度反思,建立與部落真誠的互動關係,並預計在5月下旬再次前往霧台,採收燒墾後播種的小米。午後逐漸化為輕煙的燒墾火光,儘管讓田地恢復焦黑的靜謐,卻在學生與耆老心中,點燃了對知識、文化與土地記憶的長久守護與傳承。
【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9
2024年,中山大學首次在霧台舉辦燒墾課程,為當地睽違近30年的傳統山田燒墾模式再度復甦。今年活動同樣由霧台部落耆老包光輝領銜指導,並邀請日本高知大學的赤池慎吾教授參與交流。學生向耆老學習農耕工具使用、草木砍伐及防火帶建構,逐步摸索與土地間的對話。點燃的火光不僅象徵傳統農藝的復興,更串聯起部落與學校間跨世代與跨文化的交流。
除了實作技術,今年課程更強調反思與文化交流。赤池教授表示,日本高知縣山區50年前亦曾採用燒墾農法,但後因經濟作物轉型,燒墾農法逐漸中斷,僅存年長耕作者還保留相關記憶。此次霧台的實作體驗,令他深感燒墾不僅是耕作方法,更涉及文化傳承與地景塑造。他期望回到日本後,能促成當地耕作者重新實踐燒墾農法。
包光輝耆老也提及,近年因法規限制與科技進步,燒墾文化逐漸式微。然而,對部落族人而言,燒墾是祖先智慧的體現,是依循傳統經驗與土地和諧共處的友善耕作方式,更是凝聚部落的重要文化傳承。透過農務過程中的相互協助,族人得以在世代與家庭間交流互動,延續文化與情感,期盼燒墾技藝能繼續傳承。
課程中,學生除參與燒墾實作外,也記錄田野資料,包括觀察燒墾地的自然環境、工具使用、勞務分工、砍伐姿勢及防火帶設置等。晚間的小組報告,學生將觀察成果轉化為田野筆記及簡報圖譜,將知識從書本延伸至實踐,也學習尊重多元的知識系統。
來自生科系的學生亦運用自身專業,協助同學認識當地動植物,例如小花蔓澤蘭、香澤蘭、血桐、台灣大蝗,甚至發現部落中罕見的鐵線蟲。老師們也指導學生使用Merlin鳥種識別、iNaturalist(愛自然)與PictureThis等軟體,促使學生從觀察者轉變為行動者,進一步豐富課程內涵。
「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計畫團隊表示,連續兩年的燒墾實作課程,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農藝,更藉行動學習與深度反思,建立與部落真誠的互動關係,並預計在5月下旬再次前往霧台,採收燒墾後播種的小米。午後逐漸化為輕煙的燒墾火光,儘管讓田地恢復焦黑的靜謐,卻在學生與耆老心中,點燃了對知識、文化與土地記憶的長久守護與傳承。
【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9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