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學程跨領域新書發表 打造解題人才的跨域教育

面對變動快速的未來社會與複雜多元的問題挑戰,跨領域教育成為全球趨勢,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簡稱人科學程)近日出版《跨域怪獸養成記:跨領域教育的真實冒險之旅》。本書於4月29日舉辦線上新書發表會,報名者涵蓋全台十九所大專院校之教務處、跨領域相關單位、以及七所高中、與關注教育創新的師生家長,吸引超過五十人報名,反映出台灣高教界對跨領域教育日益濃厚的關注。

 

新書內容涵蓋國內外大學跨領域教育趨勢、人科學程教學理念、教師群研發之跨領域專題教學方法,並收錄學生的實作專題作為案例。宋世祥助理教授指出:「跨領域的專題導向教學,已是台灣不分系學群的重要發展趨勢」。跨領域並非任意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簡單拼湊而成。而是一門強調整合思考、知識轉化與實作能力的專業,需要透過縝密規劃的課程設計與長期訓練來養成。為回應這樣的教育需求,人科學程從課程設計開始,系統性建構學生的跨域能力,將跨領域教育落實為一套有結構的專業養成路徑。

 

人科學程安排「人文+科技」雙基礎必修課程,奠定學生探索社會議題與運用科技工具的基本能力;並以設計思考為核心方法,進行歷時三學期的專題實作。這樣的安排不僅強化學生的整合與應用能力,也體現了跨領域教育對「問題解決能力」與「知識轉化能力」的高度要求。人科學程更重視學習動機的啟動與個人化學習地圖的建構,引導學生從興趣或真實社會問題出發,在實作中學習如何拆解問題、測試與反覆修正。過程中訓練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專業能力。

 

現場多位學生分享跨領域學習心路歷程,例如:113級洪荻華同學以「提升創業家聲音魅力」為專題,未來將其延伸至企管研究所與創業實踐。洪同學表示:「專題並不是完成畢業所需的一道門檻,是從中學習獨立思考、釐清自我價值與方向、拓展未來可能性的訓練」;曾郁喬同學以「音樂輔療延緩失智」為專題,運用設計思考進行研究,並將所學應用於工研院的實習工作中,未來將至音樂治療研究所持續深造。方如瑩同學專題聚焦於退休長者失去生活重心的問題,她認為:「跨領域不只是把知識拼在一起,而是思考如何重新整合,真正解決問題」,畢業後方同學進入長照產業、考取證照進入場域,已成為產業所需的創新人才與實踐者。

 

專題是人科培養跨領域學生的核心,學生們的發展也回應了外界對跨領域學生的常見疑問:畢業後能做什麼?能念什麼研究所?現有畢業生從創業、研究發表,到投身職場與理工、商管、人文等研究所進修各自走出獨特的路,例如蘇宸儀同學長期關注海洋環境議題,與施驊宸同學共同製作專題「IMP海洋沉浸計畫」,並代表中山大學參與2024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分享如何透過沉浸式體驗推動永續意識,目前正於倫敦政經學院進行研究交換學習。人科學程的學生展現出多元的發展路徑與樣貌,正是跨領域教育強調自主探索與整合能力的具體展現。

 

謝如梅學程主任表示,隨著不分系、跨領域逐漸在高教體系中蔚為風潮,出版此書的初衷是希望將人科學程的開創歷程與教學獨特之處與大家分享,並與其他學校對話、彼此交流經驗,思考如何讓教育更貼近學生。人科學程將於六月舉辦2025第二屆跨領域及不分系跨校論壇,邀請國內多所推動跨領域教育的系所參與,期許未來在各校的共同努力與合作聯盟下,共同打造更具韌性與創造力的跨領域教育。

 

本書電子書已公開於人科學程官網,歡迎點擊閱讀:https://pis.nsysu.edu.tw/p/404-1360-353221.php?Lang=zh-tw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9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