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書寫世界共鳴 陳思宏與《鬼地方》的全球旅程

本所於2022年時首次邀請作家陳思宏蒞臨舉辦專題講座,時隔三年,2025年5月陳思宏再次來到中山社創所,在這三年期間金獎作品《鬼地方》被翻譯成十餘國不同的語言,帶著陳思宏的故事走入不同的國度,美國、英國、日本、希臘、越南、法國、韓國、芬蘭、泰國、義大利、德國......甚至是戰火前線的烏克蘭。

一本描寫「被票選為臺灣最無聊縣市裡的小鎮」的小說,究竟是如何透過書寫讓世界對臺灣產生好奇?今年最新出版的新作《社頭三姊妹》更是吸引了德國公共電視,飛越千里來採訪陳思宏筆下如此無聊卻又無比生猛的故鄉。

兩個⼩時的講座,作家陳思宏分享他在寫作生涯中遇見的怪誕荒謬還有各路魑魅魍魎,離開家鄉之後,才發現原生環境給予他的壓力或傷痕,回過頭來成為他寫作的靈感源泉。如何才能看見無聊的背後藏著什麼?為何會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沒有好奇心?

陳思宏以自己書寫的脈絡與現場的中山學生分享,鑽進無聊的背後,才能挖掘出埋藏於底下,一層又一層的故事。陳思宏說:就像旅行,旅行團的華麗行程只存在觀光客的唯一視角,包證必看、必吃、必買,便會自動刪除許多的東西。只想看見巴黎鐵塔,就聞不到百年地下鐵的獨特氣味、聽不到無人島上孔雀的叫聲或是遇見一座充滿謎團的廢棄游泳池。拋開觀光客視角,深度的走進地方,嘗試釐清自己身體缺少的空洞是來自什麼,感受被社會擠壓過的身體,產出自己的觀點所看見的視界與世界,獨一無二的故事就在這裡開始被寫出。

作為一名全職的作家,規律的維持寫作與作品定時的產出,是對自己與讀者的承諾,其實寫作即是生活的字然動作,從課堂作業、隔人書寫甚至是社群短文,處處皆是書寫的痕跡,保持任何形式的輸出,身體自然會主動地尋找題材輸入。陳思宏也分享他構思作品時的路徑,先讓結局成型,再寫出架構,過程中必許身體力行,親身走訪採訪人物、進行田野調查,在搜集來的資料中逐漸琢磨,慢慢長出筆下角色,逐漸走往結局,最後鋪成一本小說。

最後陳思宏鼓勵中山的同學們出走旅行,在陌生的環境裡打開聽覺感受不熟悉的語言,放開味蕾體驗吃不慣的食物,遭遇困難、相遇挫折就能撞到故事,保持書寫的能量,累積故事的厚度,一直對這個世界說話,有一天就會收到遠方傳來意想不到的回應。

【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0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