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策展重新感受世界《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成果展圓滿落幕

社會創新研究所《文化創新研究與實踐》課程期末成果展《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於5月27日在圖資大樓10樓圓滿落幕。本次展覽由楊士奇老師指導,學生吳湘蓉、林晏瑜、馮海燕、紀宇壕與黃冠臻共同策劃,分別以「等待」、「染」、「仲夏」、「融」、「滲透」為題,用各自的創作重新拼湊出記憶深處的日常,與生命中無聲卻深刻的提問。

展覽名稱《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本身就是一句發人深省的邀請,本次展覽不僅是作品的呈現,更是一段重新學習感受、理解自我與他人日常的旅程,也引導觀展者思考「我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什麼是「那樣的地方」?它可能是記憶裡的老家,是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街角,是某個無人注意卻深植心底的瞬間。策展團隊試著以感性而真誠的視角,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生命的提問,編織成空間裡的故事,邀請觀者一起駐足、聆聽、體會。

五位同學從個人經驗出發,運用照片、文字、物件、空間編排,將一段段日常片段化為「那樣的地方」。他們以編輯思維與空間設計為基礎,重新拆解並重組記憶、感知與情緒,嘗試找回生活裡最原始的觸動。每一個展件都有其獨立的主題,也彼此呼應,共同編成一封封寫給生活的信。

展覽現場不只是被動的展示,更像是一場旅程:觀者走進空間時,迎接他們的是層層疊疊的故事、影像與物件,伴隨細膩的敘述與溫度,引導大家逐漸卸下平日的麻木感,重新看見那些原本被忽略的風景與心情。有觀展者留言道:「這樣的展覽像一面鏡子,映出我以為自己遺忘的記憶,也提醒了我,生活本該有的溫度與柔軟。」另一位則寫道:「很像走進了他們的夢,也像走回了我自己的生活。」

展覽期間,不少觀者駐足許久,在文字旁低聲交流,甚至默默記錄、拍下對自己有共鳴的段落。每件作品不僅展示出學生對文化的細膩感知與編輯能力,也讓觀者在作品裡找到自己的故事。展覽成為一場感官與記憶的重組實驗,也是一場重新學習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過程。

文化創新不只是創造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用新的眼光看見熟悉的事物。學生們在這個過程裡也學會怎麼用更開放、誠實的方式和觀眾對話。此次成果展不僅展現出社會創新研究所跨領域教學與實踐的能量,也讓學生實際走進文化創新的現場,將理論轉化為能夠被感受、被體驗、被理解的策展實踐。展覽雖已落幕,卻留下深刻的回響與討論,也為未來更多以文化為媒介的創新探索奠定基礎。期待這樣的策展與對話,能持續啟發更多人用不同的角度觀看生活,用更柔軟的心與世界相遇。

【社會創新研究所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0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