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粉卷、親手捲紙花」跨域工作坊體驗越南文化
為促進多元族群交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文化素養,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基礎教育中心舉辦「多元文化跨域工作坊——認識越南」活動,特別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兼任講師阮氏貞與越南藝術創作者阮氏雪分享,讓學生從飲食、藝術等方面認識越南文化,並實際帶領學生製作越南鮮蝦粉卷,也體驗了捲紙藝術DIY。
活動一開始透過Kahoot答題互動,讓學生用輕鬆的方式認識越南,越南全國人口約有1億人,國土面積為33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九倍,並介紹越南重要節慶與族群文化等。阮氏貞補充,儒家思想從中國傳入後,對越南社會影響深遠,除了重視孝道以外,也強調長幼有序與家庭倫理,語言中也有複雜稱謂系統,反映了對身份與輩份差異的重視。
越南盛行米食文化,河粉、粽子,以及用米紙包裹各種食材的春捲與米線,這些常見的越南料理,都是以米做為主材料,從主食到小吃,米的多元化運用,反映出農業社會對稻米的高度依賴。午餐時間,阮氏貞帶領同學製作越南鮮蝦粉卷,同學們分工合作處理食材,以粉皮包裹鮮蝦、絞肉以及大量新鮮蔬菜內餡,再搭配講師提前製作的魚露醬汁,享受最道地的越式餐點。
阮氏貞提到,大眾常有「越南是母系社會」的誤解,實際上,雖然女性在家中負責財務管理,但整體社會仍以父系制度為主,顯現社會價值深受儒家影響。從姓名也能看出男女差異,越南子女多從父姓之外,介於姓與個人名之間的墊字,具有區分性別與宗族的作用,女性姓名中常見的「氏」字,就是常用於女性的墊字,男性則常使用「文」為多數。
越南捲紙工藝阮氏雪長期推廣藝術創作,本次工作坊帶領同學製作越南傳統感恩卡,運用色彩繽紛的紙條,親手捲出具有越南風格的立體花朵,完成獨一無二的卡片。越南曾為法國殖民地,捲紙藝術也傳入越南,演變為當地文化藝術,不僅傳承手工技藝,更體現越南人對日常生活美學的重視,作品主要描繪越南當地生活景觀與花卉,除了作畫外,也可做成卡片、書籤等,應用層面廣泛。
本次工作坊結合飲食、藝術與性別議題,深化學生對越南的認識與興趣,同時促進對文化多元的理解。中山大學中文系大四陳姿婷同學表示,工作坊從飲食進入認識越南,活動最後以捲紙藝術結尾,是一場動手玩樂與知識並進的課程;生醫系大一張桔睿同學則發現自身缺乏對越南的認識,但透過活動認為越南文化十分有趣,希望未來有機會到越南旅遊。
【基礎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0
活動一開始透過Kahoot答題互動,讓學生用輕鬆的方式認識越南,越南全國人口約有1億人,國土面積為33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九倍,並介紹越南重要節慶與族群文化等。阮氏貞補充,儒家思想從中國傳入後,對越南社會影響深遠,除了重視孝道以外,也強調長幼有序與家庭倫理,語言中也有複雜稱謂系統,反映了對身份與輩份差異的重視。
越南盛行米食文化,河粉、粽子,以及用米紙包裹各種食材的春捲與米線,這些常見的越南料理,都是以米做為主材料,從主食到小吃,米的多元化運用,反映出農業社會對稻米的高度依賴。午餐時間,阮氏貞帶領同學製作越南鮮蝦粉卷,同學們分工合作處理食材,以粉皮包裹鮮蝦、絞肉以及大量新鮮蔬菜內餡,再搭配講師提前製作的魚露醬汁,享受最道地的越式餐點。
阮氏貞提到,大眾常有「越南是母系社會」的誤解,實際上,雖然女性在家中負責財務管理,但整體社會仍以父系制度為主,顯現社會價值深受儒家影響。從姓名也能看出男女差異,越南子女多從父姓之外,介於姓與個人名之間的墊字,具有區分性別與宗族的作用,女性姓名中常見的「氏」字,就是常用於女性的墊字,男性則常使用「文」為多數。
越南捲紙工藝阮氏雪長期推廣藝術創作,本次工作坊帶領同學製作越南傳統感恩卡,運用色彩繽紛的紙條,親手捲出具有越南風格的立體花朵,完成獨一無二的卡片。越南曾為法國殖民地,捲紙藝術也傳入越南,演變為當地文化藝術,不僅傳承手工技藝,更體現越南人對日常生活美學的重視,作品主要描繪越南當地生活景觀與花卉,除了作畫外,也可做成卡片、書籤等,應用層面廣泛。
本次工作坊結合飲食、藝術與性別議題,深化學生對越南的認識與興趣,同時促進對文化多元的理解。中山大學中文系大四陳姿婷同學表示,工作坊從飲食進入認識越南,活動最後以捲紙藝術結尾,是一場動手玩樂與知識並進的課程;生醫系大一張桔睿同學則發現自身缺乏對越南的認識,但透過活動認為越南文化十分有趣,希望未來有機會到越南旅遊。
【基礎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0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