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中的課堂 中山師生黑鮪季體驗海洋資源永續之道

每年五月,屏東東港漁港迎來一年一度的「黑鮪季」,吸引無數饕客與觀光人潮。今年,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修習「海洋生態資源:科技研究與社會影響」通識課程的跨院學生,在兩位老師帶領下,於5月10日清早6:30出發,兩部遊覽車浩蕩走訪東港魚市場,零距離體驗台灣最壯觀的黑鮪魚卸魚、拍賣現場,並深入了解台灣漁業產業鏈與海洋資源管理。

 

震撼的第一線體驗

「原本只在新聞上看過黑鮪魚拍賣,親身體驗後才了解背後的科學管理與文化傳承有多重要。」海科系學生蔡妮穎回憶著參訪的感受。清晨的魚市場充滿了生命力與震撼。學生們不僅目睹了重達數百公斤的黑鮪魚卸貨過程,更了解到延繩釣漁業的複雜性——一條主繩長達數十公里,掛著約2000個魚鉤,在捕獲目標魚種的同時,也面臨著誤捕其他海洋生物的挑戰。 「一進去就看到一隻鯊魚躺在地上,那種震撼感是完全不一樣的。」機電系紀孝謙回憶道,學生們親眼看到這些龐然大物,才真正感受到海洋的壯闊與漁民工作的不易。企管系戴渝蓁對漁業管理有了全新認知:「商業管理想的是如何賺更多錢,但漁業管理是如何持續賺錢,甚至讓下一代也還賺得到錢。一個是極大化利潤,一個是極小化風險與資源流失。」海洋管理是「永續型」的管理。

 

從恐懼到理解的轉變

物理系柳盈睿坦承:「原本對於魚腥味和血腥場面感到害怕,但透過實地觀察,我開始理解漁業勞動的辛勞與產業鏈背後的運作邏輯。」學生們親眼見證了漁獲分類、去內臟、保冰等精細作業流程。從清晨4點開始的忙碌作業,每個環節都展現著漁業從業者的專業與敬業精神。 學生們發現,漁業不只是捕魚,更是一整條緊密相連的產業鏈。從捕魚、卸魚、分級、保冰到拍賣,每一個步驟都需要高度協作與專業知識。他們也驚訝於黑鮪魚的「身價」與分切流程,一條黑鮪魚可以切分成不同部位,每個部位的價值都不同,市場上還會根據油花、鮮度等細節競標。這種細膩的分級制度,讓學生們見識到產業背後的專業與科學。

 

科學管理展現成效

最令學生們驚訝的是,長期被媒體渲染的「2048年人類將沒有魚可吃」說法,實際上並非完全正確。生科系黃舒翔透過資料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黑鮪漁獲量逐年升高,代表資源正在回穩,管理其實有發揮作用。」許多同學表示,過去只知道「黑鮪魚很貴」,但從課程中才了解到,全球鮪魚資源其實曾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國際組織近年透過漁獲配額、漁船監控、科學評估等制度,讓黑鮪魚資源逐漸回穩,台灣也貢獻不少,這是產業、政府與科學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海科系楊善宇補充:「高高屏地區的遠洋漁業產量占全國96%,透過配額管理與長期監測,我們看到了永續漁業的希望。」而這個課程傳達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提醒學生消費者也能為永續漁業貢獻力量:當我們享用美味海鮮時,其實也在為海洋資源的未來投票,選擇來源透明、永續捕撈的海產品,就是對負責任漁業的支持。

 

文化與美食的深度體驗

參訪的高潮是在華僑市場品嚐新鮮黑鮪魚料理。電機系張庭芸感動地說:「品嚐到現撈現做的黑鮪魚生魚片,那種鮮甜滋味讓我真正理解為什麼黑鮪魚被稱為『海洋藍鑽』。」從大腹、中腹到赤身,不同部位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口感與風味。學生們在品嚐的同時,也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美味,理解永續漁業的重要性。物理系楊宗翰則被當地文化深深吸引:「不只是美食體驗,更感受到東港深厚的漁業文化傳承,從清朝時期就是重要漁港的歷史底蘊。」

 

永續海洋的新世代思維

這次參訪讓學生們對海洋資源管理有了全新認識。中文系陸正浩總結:「這不只是一次戶外教學,更是一堂生動的永續發展課程。我們看到了科學管理如何讓珍貴的海洋資源得以延續。」這門課讓許多學生開始思考,消費者的選擇也會影響海洋資源的未來,當享用美味海鮮時,也要珍惜每一份得來不易的漁獲,支持永續漁業才能讓這份美味延續到下一代。

 

課程價值的深刻體現

「海洋生態資源:科技研究與社會影響」課程透過實地參訪,讓學生從理論走向實務,從課堂走向第一線。學生們不僅學到了海洋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永續發展的思維與對海洋資源的敬畏之心。正如資工系陳品佑所言:「這次參訪讓我們真正理解什麼是『取之有道,用之有節』,這不只是口號,而是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課題。」課程教師張水鍇教授表示,「透過實地體驗,學生們能更深刻理解海洋資源管理的複雜性與重要性,這正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永續思維的現代公民。」

 

這群年輕學子帶著滿滿的收穫與感動離開東港,他們不僅品嚐到了海洋的鮮美,更重要的是,他們成為了海洋永續發展理念的新世代傳承者,以更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海洋資源的挑戰。

 

【博雅教育中心提供,中山公共事務組、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1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