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益現場到跨域教育 人科學程新進教師鄭南玉助理教授專訪
「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坐不住的人。」南玉老師笑著形容自己。從台灣到馬紹爾群島,再到柬埔寨,人生經歷就像一場不斷轉彎的旅程。如今,他選擇在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人科學程)展開新篇章,把跨域教育、公益實踐與醫療科技的經驗帶進課堂,陪伴學生走出專屬的道路。
被問到「哪部電影是人生想追求的目標?」時,南玉老師立刻提到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我們一路長大都被教育要照著路走,念好書、進好公司,可是人生真的只有這樣嗎?」語氣中帶著一絲反思。最打動他的,是片尾主角在藍色大湖畔創辦學校的場景,「那曾經是我的夢想,在有需要的地方辦一所學校!」多年後,南玉老師真的踏上印度拉達克,看見當地孩子單純快樂地學習,「沒有壓力卻能自在成長,那是件很幸福的事。」雖然因邊境局勢未能抵達夢想中的湖畔,但這段經歷讓他更確信教育的價值,不單只有知識傳遞。
坐不住的行動者:從馬紹爾到柬埔寨的公益之路
南玉老師的生命軌跡充滿「坐不住」的行動力。碩士畢業後,他沒有立刻走上典型的學術道路,而是不斷嘗試,也曾毅然報名國合會計畫,準備赴非洲任教。雖因家人反對未能成行,但很快又踏上另一段旅程──到馬紹爾群島教書一年。 那一年,深刻改變了他的人生。「第一次這麼長時間,直接面對資源不足的環境與居民。醫院裡的高級保溫箱一排排都是國際捐贈的,但幾乎沒有人會修,最後只剩一台能用。很多早產兒只能擠在同一台裡。」南玉老師神情嚴肅地說,「那時我真正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成長環境有著巨大的差異,能幫助當地的其實不是多貴的物資,而是能長久留在當地的解決方式與人力投入。」
回到台灣後,南玉老師選擇攻讀博士學位,以增進自身專業能力。在此期間,他申請政府計畫,前往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Richards-Kortum 教授的實驗室,深入學習如何為資源不足地區開發實用且可負擔的醫療器材。這段經歷讓他深刻看見科技與人道關懷交會的可能性,也為日後的實踐埋下了種子。
其後因緣際會踏上柬埔寨,南玉老師親身體會當地醫療資源的匱乏,於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台灣無著公益服務協會」,長期投入柬埔寨偏鄉義診與醫療教育服務。談起這段歷程時,他語氣輕鬆卻堅定地說:「我們不只是要給魚竿,還要教會怎麼釣魚。很多事只有親自走進去,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需要的。」
在人科學程找到共鳴
「第一次聽到人科學程,我就很驚訝,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地方?」南玉老師笑著回憶,當時看到網頁介紹時,便覺得這是一個能讓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系,也因此堅定選擇加入。「人文或科技都只是技能,重點是跨領域。跨領域才是未來的生存力。」南玉老師指出,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單一技能隨時可能被取代,而人科強調的跨界整合,正是學生未來最重要的優勢。
目前,他在人科學程創立「健康行動實驗室」,研究聚焦於醫療科技與健康行動。南玉老師強調,醫療的核心不僅在於技術本身,更在於如何改善生活、促進健康。過去,他專注於發展低耗材、非侵入式的光學檢測技術,希望能在資源有限的地區落地應用;現在,他則期盼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親自觀察世界的需求,進而設計出真正有意義的解決方案。
勇氣 + 探索 = 屬於自己的路
面對學生的迷惘,南玉老師給出真誠的提醒:「不要害怕迷惘,也不要害怕嘗試。重點不是科系名稱,而是你能不能把自己鍛鍊得更強,敢不敢跳脫舒適圈。」在人科學程這樣的環境中,他認為學生擁有跨界學習的優勢,能自由探索,並在過程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他笑著補充:「世界不需要每個人都走同一條路。除了台積電的工程師,還需要有人勇敢去做那些看似不在正軌、卻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從海外的公益足跡到實驗室的研究實踐,南玉老師始終相信教育的價值在於行動與探索。南玉老師的加入,為西灣學院與人科學程帶來更多元的能量,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榜樣:勇於嘗試、勇於承擔,便能在人生的未知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