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繪本書寫教育新篇章 專訪西灣學院黃郁晴助理教授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始終住著一個小孩。」郁晴老師微笑著說。對她而言,繪本正是與這個內在小孩對話的方式,它不僅是孩子的讀物,更是一種能跨越年齡、國界、族群和語言隔閡,化繁為簡的有趣文類。作為西灣學院的新進助理教授,她希望藉由繪本,把人文的溫度與教育的深度帶進課堂,讓學生在閱讀與創作中激盪思考、理解與同理。

 

在郁晴老師的課堂中,繪本不只是閱讀故事,而是啟發思考的媒介。她說:「翻繪本,就是一種不需要這麼急著去尋找答案的閱讀過程」,「繪本的迷人力量,在於它故事往往不複雜,有時無情節可言,甚至也有完全沒有文字只有圖,惟有試著發揮聯想、想像力,盡可能讓自己換位思考投入其中,才能漸覺察故事奧義和創意妙趣。」她解釋道,這樣的學習引導方式,有助學生思辨和想像力的刺激,更能漸進培養出理解差異與尊重他人的同理心。

 

教學相長:在陪伴中孕育成果

這樣的教育實踐,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博雅課程「故事創意與數位繪本」有一學期三組跨科系學生將課堂創作的繪本作品,報名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全國海洋科普繪本競賽,三組最終奪得大專組特優、優等和佳作獎,作品不僅有進入全國國小巡迴展,更收編為教育部因材網數位學習教材之中。談起這段經歷,郁晴老師臉上帶著驕傲,卻不忘回到教育者的角度:「那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體驗。我不是單向的教學,而是和學生一起學習。」

 

郁晴老師特別重視「陪伴」的意義。在她看來,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師生間的互動與對話。她認為,繪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能營造一個共同閱讀的氛圍,讓師生都能進入同一個故事場域,從而展開交流。「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共同探索,而非單向的給予。」她強調。這種「陪伴者」的定位,也反映在她對教育的期許上。她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找到與自我的連結,並藉由跨領域的學習方式,培養出面對多變世界的能力。

 

青春與勇氣:給學生的話

談到對中山學生的觀察,郁晴老師認為,學生普遍具備思考力與創造力,但有時因為擔心犯錯而顯得拘謹。「青春最大的本錢就是不怕失敗。」她語氣溫柔卻堅定地說,「不要害怕跌倒,不要被既有的框架限制。」 她鼓勵學生勇於跨域、勇於挑戰,這也正呼應西灣學院所強調的精神。「繪本就是一種跨域的媒介,它結合了文學、藝術與教育,不僅能讓我們理解他人,更能帶領我們認識自己。」她說。「山高萬仞,只登一步。」郁晴老師以這句話勉勵學生和自己,人生的道路或許遙遠而艱難,但只要認真專注於當下的一步,就是通往目標的開始。

 

在西灣學院開啟新篇章

如今,郁晴老師成為西灣學院的新進助理教授,期望能透過「繪本」這一獨特媒介,把人文的溫度與教育的深度結合起來,開展新的教學實踐。她用心規劃課程,讓學生能親身參與繪本創作與發表;更希望學生能將創作帶到校園、社區,甚至連結世界,或者更廣泛的公共場域,讓教育真正發揮影響力。

 

郁晴老師相信,繪本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媒介:用簡單的文字與圖像,卻能觸動最深層的情感與思考,她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而繪本正能幫助人們重新接觸那份童心,並在理解與想像中找到力量。這正是郁晴老師想帶給學生的體驗:「在故事中理解他人,在創作中認識自己。」

 

【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1

View:

西灣亮點底部電子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