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正式揭牌 原民青年跨域逐夢
開創臺灣高等教育與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新篇章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於9月1日舉行盛大揭牌典禮,宣告全新專班正式成立。該學程以「社會實踐」為核心,突破傳統學科藩籬,旨在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跨域能力與深耕部落精神的原住民青年人才。這不僅是學術領域的創新,更象徵臺灣高等教育與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嶄新里程碑。
校長致詞與教育部肯定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在典禮中表示,成立此學程是中山大學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智慧致以崇高敬意的重要舉措,更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他強調:「真正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之內,更應該與生活、文化和土地緊密結合。透過課程與實踐並行,學生能夠主動發現並分析原住民族社群所面臨的挑戰,進而尋求解方,讓知識回饋部落,轉化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力量。」 教育部主任秘書林伯樵則代表教育部出席,並在致詞中充分肯定此專班的設立。他指出,這不僅呼應了教育部推動教育平權與多元文化發展的政策,也展現了中山大學對於原住民族學子的支持與關懷。林伯樵強調,專班的成立能夠鼓勵學生將部落文化與跨領域知識結合,在學術殿堂中扎根,並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展現自我。
學程特色
學程主任許家豪介紹,本專班的獨特之處在於高度支持性與個人化的學習設計。不同於一般學科,本專班採行「三導師制」:每位學生配備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導師,包含學業指導、心理輔導與職涯規劃等多面向支持系統,此模式強調「陪伴」而非「管理」,期望在學術、文化與職涯發展的不同面向上,全面協助學生成長,並提升就學穩定性。 此外,專班強調「客製化選課」,讓每位學生都能依據個人興趣與部落需求,自主規劃學習路徑。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從文化保存、部落觀光、環境永續,到社會創新與國際交流,皆鼓勵學生將學術研究與部落實踐緊密結合。藉由參與國際交流計畫,學生將能跨越地域限制,將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智慧與世界接軌。
學生心聲
首屆入學的學生對新學程充滿熱情與期待。 來自花蓮的金永進分享道:「我一直希望能學習與自己族群文化相關的知識,但又不想只侷限在單一學科。這個專班讓我們能跨領域學習,並且有機會直接回到部落實作,將課堂所學應用在幫助家鄉發展上,這讓我非常期待。」 來自台東的阮侑倫則表示:「外語能力算是我的強項,也很希望透過國際交流,將原住民文化傳達給其他國家。希望能讓更多國際朋友理解臺灣多元的文化樣貌,以及部落智慧的價值,這對我來說是一項重要使命。」 這些心聲不僅展現了學生對於自我成長的企盼,也體現了他們對文化承擔與傳承的責任感,更呼應專班在培育跨域原住民人才的教育價值。
祈福儀式與文化展演
典禮現場由娜麓灣樂舞劇團創團藝術總監包勝雄帶領的祈福儀式。包勝雄長年深耕原住民族樂舞創作,曾擔任金曲獎流行音樂類三屆評審,同時亦是小米地音樂工作室製作總監與原住民族樂舞專任講師,為儀式注入專業與文化深度。 祈福儀式以傳統方式進行:以鐵器敲擊石英母,將火星引燃乾草取得火種。升起的煙霧被視為「接影引祖靈下凡的天梯」,象徵祖靈將降臨守護此學程。隨後,祈福團隊以渾厚歌聲高唱感謝祖靈與祝福之歌,並將火種繞行會場一週,寓意潔淨與庇佑。參與演唱的成員皆曾為娜麓灣舞劇團團員,表演兼具傳統意涵與藝術能量,使典禮現場充滿神聖莊嚴的氛圍。 同場還邀請羽・擊舞藝術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化展演。該團由藝術總監峨達斯・達拉巴央於2012年創立,是臺灣首支以排灣族為主體的打擊樂團。團隊於2017年創製「排灣族陶壺鼓」,並將其融入擊樂創作,搭配排灣族古謠與傳統樂器口鼻笛,本次更結合弦樂,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音樂教育。表演不僅展現部落傳統之美,更體現傳統與當代藝術融合的力量,帶給觀眾深刻的文化感動。
展望未來
「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的設立,不僅為原住民族青年提供兼顧學術與文化的優質教育平台,也為中山大學注入多元活力與文化厚度。未來,專班將持續與原住民族社群、各級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動教育平權與文化復振,並培育更多能夠帶領部落走向新局的領航者。 透過此專班,原住民族學子將能以跨域知識與國際視野為基礎,傳承文化、創新實踐,並在全球舞台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的獨特魅力與智慧。
*原視新聞網 TITV News 報導(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sENfrefzQ
影片中保留了祈福儀式取火與祝福歌謠的莊嚴過程,以及學生發言與文化展演的精彩片段。透過文字與影片雙重呈現,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專班成立的喜悅與文化底蘊,進一步將活動影響力擴散至更廣大群體。
【專班相關資訊】
官網:http://iii.nsysu.edu.tw
聯絡人 陳怡林
電話:+886-7-5252000 ext.5821
電子郵件:iii@mail.nsysu.edu.tw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