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深耕跨國師生共學 學術資源傳承與開拓
高教深耕「地方發展與永續農業」共學實踐計畫,於今年七月中旬舉辦跨國共學工作坊,師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學以及國立環境研究所等頂尖學術機構交流學習,共同探討產業創新及科學傳播之最新研究發展趨勢。此行共學交流成果豐碩,並於此行參訪之後,也邀請早稻田教授來台互訪,獲國科會補助舉辦國科會科傳學門專題演講,持續深化共學效益。
本次共學成員跨人文社會與科學背景,由本校三位跨院系教師領隊,帶領三位博士學生,成員包括西灣學院教師李育諭(原住民族學士專班)、林季怡(博雅教育中心)、海科院張詠斌老師(海洋科學系)與博士生陳子軒(海科系)、Linh黎鄧慶泠(機電系)以及An阮如湘安(機電系)。共學主題探討國際間科學傳播趨勢,相關之OECM保育地與推廣、防災教育、政府與民眾風險溝通、以傳統工藝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等,對談永續發展經驗與反思。
跨國共學第一站,來到位於茨城縣筑波市之國立環境研究所,隸屬於日本環境省(即環境部),其設立緣起為,日本政府為解決公害問題,於1971年7月成立環境廳,1974年3月附設國立公害研究所,1990年7月全面改組,更名為國立環境研究所,2024年為創立50周年紀念,從公害議題因應,轉為研究全球環境和其他環保問題。本次接待我們的是目前任職於社會系統研究部門的許嘉軒研究員以及部門主任Takahiro Kubo博士,嘉軒博士是畢業於本校海洋科學系的校友,多年前曾擔任過張老師與李老師的氣候變遷課程助教,與許博士與Kubo主任相見,倍感親切。此行到國立環境研究所,主要探討包括台日與國際正在推動的共生保育地OECM概念(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OECM是指「其他有效保育區域」,也稱為「自然共生地」,強調以更有彈性、小面積的方式,讓一些關鍵生態地區可以受到更多保護。而國立環境研究所內正有一部分的園區面積以OECM(「筑波生物綠地」)的方式管理經營,已有20年的時間。此次交流學習,也進一步認識,除了傳統的自然保護區之外,社區、企業、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如何透過倡議或行動方式,也能達到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效果,並提供社會、經濟等多重價值。認識共生保育地的執行推動後概念,也探討環境研究所的發展歷史,進一步學習日本對於環境保護相關的保育觀念演進,還有如何以教育活動或展示的方式,促進民眾重視環境議題,這些經驗分享,對我們師生未來研究產業科技與大眾如何參與環境保育等等實務推動,相當有幫助。
促成此行的重要共識,在於我們認為共學的一個重要意義,為師生學術資源傳承以及共創新知的實踐。張詠斌老師在就讀博士班時期,曾來日本筑波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地質調查綜合中心(地調所)做實驗,此行也帶領大家馬不停蹄的拜會以筑波為基地之各大創新研究中心,包括到JAXA筑波宇宙中心瞭解日本太空科技的傳播方式,以及到到國立地質研究中心與地質博物館,進行地球科學議題共學,特別是關於地質以及海洋探勘之科技研發。其中最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如何使用AI協助科學家進行研究,我們學習的案例是將AI應用於海底辨識沉積物等,尤其是自動辨識及揀選浮游性有孔蟲,對此,子軒博士生特別有感,他提到,這平時是博士生與老師在研究室人工作業的內容,應用AI,不只節省人力,亦可避免不同人對於有孔蟲的種屬辨別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很榮幸能跟開發此創新技術的Takuya Itaki研究長及團隊面對面討論,Itaki研究長也是張老師多年好友,雙方團隊交流近期執行的研究計畫,也認同科學機構除了專研尖端研究與科技,亦須重視大眾教育展示與推廣。
本共學行程接著到早稻田大學學習科學/風險傳播,舉辦兩日「產業科學傳播臺日經驗探討工作坊」,早大為日本科學傳播的研究重鎮,此行受到國際部副部長法學院Tetsuhito Motoyama教授、以及世界知名科學傳播學者,政治經濟研究所Mikihito Tanaka教授盛情接待,共學會議場地安排於早大之3號與8號館,並參訪理工學院校區,感受到其先進的校園空間設計,而在會後,我們也贈送台灣出產的高山茶與葛瑪蘭威士忌。兩位教授與大家分享許多科學傳播的議題以及案例分析,探討日本科學傳播專家,如何幫助民眾面對災害,例如:地震、海嘯、汞水事件、COVID19與疫苗等等,深入探討政府政策、訊息發布方式與影響等個案探討,Tanaka教授在疫情期間協助政府與民眾溝通,除了與我們分享諸多第一手經驗,也稱讚台灣抗疫歷程是學習的典範。三位博士生踴躍提問,特別是對當今年輕科學家,除了學術研究外,要如何與地方社群合作等,教授們也詳細回答,提供很多寶貴意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作坊籌辦期間,正值7/5日本漫畫家的大地震預言沸沸揚揚,對於這個預言,子軒同學也詢問了Tanaka教授怎麼看待此事件,詢問一般民眾會因此對於地震、居住安全等議題更加關心,或者是造成恐慌呢?教授的回答是,的確偶而會有一些類似的預言出現並且迅速的被大家傳播開,但日本當局其實對於地震以及海嘯的防災推廣已行之有年,並且不斷的在更新民眾的防災觀念,因此大部分民眾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恐慌,但是這些來自社群媒體並非正確的資訊,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的確令人擔憂。兩位學者都強調,面對當今時事新聞與災害議題,的確都需要科學家與政府、與民眾攜手合作,共同面對地方與全球問題。
本次共學參訪效益良多,首先是跨領域的師生共學方式重視學問溝通交流,子軒同學表示:「共學行程同行的老師以及學生皆為不同領域不同系所,藉由安排相關的參觀行程,可以很好的互相交流所學及所長」,師生成員不同的學術背景會聽到不同的面向,對國際視野的提升有加倍效果。張詠斌老師也分享其心得:「日本大學強調科普與社會互動,例如校園內規劃有文學館、博物館等,具體展示了科學與文化整合的可能性,為『科學×媒體×社會』之學習提供良好的參考典範」。此外,另一重要效應,則是在培育年輕世代的國際合作能量方面,正如同李育諭老師觀察到的長程效益:「師生透過此計畫行程安排接觸日本優秀的機構與學者,累積了很多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也可以傳遞給每位參與師生,並帶回去給所屬單位傳承下去,也增加台灣學界的學校國際社會資本。」本次跨國實地共學,已初步建立與多所研究機構良好互動基礎,未來將進一步開發教學合作以及共同研究等可行模式,持續強化本校與共學群的臺日學術網絡。
【博雅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2
本次共學成員跨人文社會與科學背景,由本校三位跨院系教師領隊,帶領三位博士學生,成員包括西灣學院教師李育諭(原住民族學士專班)、林季怡(博雅教育中心)、海科院張詠斌老師(海洋科學系)與博士生陳子軒(海科系)、Linh黎鄧慶泠(機電系)以及An阮如湘安(機電系)。共學主題探討國際間科學傳播趨勢,相關之OECM保育地與推廣、防災教育、政府與民眾風險溝通、以傳統工藝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等,對談永續發展經驗與反思。
跨國共學第一站,來到位於茨城縣筑波市之國立環境研究所,隸屬於日本環境省(即環境部),其設立緣起為,日本政府為解決公害問題,於1971年7月成立環境廳,1974年3月附設國立公害研究所,1990年7月全面改組,更名為國立環境研究所,2024年為創立50周年紀念,從公害議題因應,轉為研究全球環境和其他環保問題。本次接待我們的是目前任職於社會系統研究部門的許嘉軒研究員以及部門主任Takahiro Kubo博士,嘉軒博士是畢業於本校海洋科學系的校友,多年前曾擔任過張老師與李老師的氣候變遷課程助教,與許博士與Kubo主任相見,倍感親切。此行到國立環境研究所,主要探討包括台日與國際正在推動的共生保育地OECM概念(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OECM是指「其他有效保育區域」,也稱為「自然共生地」,強調以更有彈性、小面積的方式,讓一些關鍵生態地區可以受到更多保護。而國立環境研究所內正有一部分的園區面積以OECM(「筑波生物綠地」)的方式管理經營,已有20年的時間。此次交流學習,也進一步認識,除了傳統的自然保護區之外,社區、企業、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或個人等,如何透過倡議或行動方式,也能達到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效果,並提供社會、經濟等多重價值。認識共生保育地的執行推動後概念,也探討環境研究所的發展歷史,進一步學習日本對於環境保護相關的保育觀念演進,還有如何以教育活動或展示的方式,促進民眾重視環境議題,這些經驗分享,對我們師生未來研究產業科技與大眾如何參與環境保育等等實務推動,相當有幫助。
促成此行的重要共識,在於我們認為共學的一個重要意義,為師生學術資源傳承以及共創新知的實踐。張詠斌老師在就讀博士班時期,曾來日本筑波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地質調查綜合中心(地調所)做實驗,此行也帶領大家馬不停蹄的拜會以筑波為基地之各大創新研究中心,包括到JAXA筑波宇宙中心瞭解日本太空科技的傳播方式,以及到到國立地質研究中心與地質博物館,進行地球科學議題共學,特別是關於地質以及海洋探勘之科技研發。其中最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如何使用AI協助科學家進行研究,我們學習的案例是將AI應用於海底辨識沉積物等,尤其是自動辨識及揀選浮游性有孔蟲,對此,子軒博士生特別有感,他提到,這平時是博士生與老師在研究室人工作業的內容,應用AI,不只節省人力,亦可避免不同人對於有孔蟲的種屬辨別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很榮幸能跟開發此創新技術的Takuya Itaki研究長及團隊面對面討論,Itaki研究長也是張老師多年好友,雙方團隊交流近期執行的研究計畫,也認同科學機構除了專研尖端研究與科技,亦須重視大眾教育展示與推廣。
本共學行程接著到早稻田大學學習科學/風險傳播,舉辦兩日「產業科學傳播臺日經驗探討工作坊」,早大為日本科學傳播的研究重鎮,此行受到國際部副部長法學院Tetsuhito Motoyama教授、以及世界知名科學傳播學者,政治經濟研究所Mikihito Tanaka教授盛情接待,共學會議場地安排於早大之3號與8號館,並參訪理工學院校區,感受到其先進的校園空間設計,而在會後,我們也贈送台灣出產的高山茶與葛瑪蘭威士忌。兩位教授與大家分享許多科學傳播的議題以及案例分析,探討日本科學傳播專家,如何幫助民眾面對災害,例如:地震、海嘯、汞水事件、COVID19與疫苗等等,深入探討政府政策、訊息發布方式與影響等個案探討,Tanaka教授在疫情期間協助政府與民眾溝通,除了與我們分享諸多第一手經驗,也稱讚台灣抗疫歷程是學習的典範。三位博士生踴躍提問,特別是對當今年輕科學家,除了學術研究外,要如何與地方社群合作等,教授們也詳細回答,提供很多寶貴意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作坊籌辦期間,正值7/5日本漫畫家的大地震預言沸沸揚揚,對於這個預言,子軒同學也詢問了Tanaka教授怎麼看待此事件,詢問一般民眾會因此對於地震、居住安全等議題更加關心,或者是造成恐慌呢?教授的回答是,的確偶而會有一些類似的預言出現並且迅速的被大家傳播開,但日本當局其實對於地震以及海嘯的防災推廣已行之有年,並且不斷的在更新民眾的防災觀念,因此大部分民眾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恐慌,但是這些來自社群媒體並非正確的資訊,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的確令人擔憂。兩位學者都強調,面對當今時事新聞與災害議題,的確都需要科學家與政府、與民眾攜手合作,共同面對地方與全球問題。
本次共學參訪效益良多,首先是跨領域的師生共學方式重視學問溝通交流,子軒同學表示:「共學行程同行的老師以及學生皆為不同領域不同系所,藉由安排相關的參觀行程,可以很好的互相交流所學及所長」,師生成員不同的學術背景會聽到不同的面向,對國際視野的提升有加倍效果。張詠斌老師也分享其心得:「日本大學強調科普與社會互動,例如校園內規劃有文學館、博物館等,具體展示了科學與文化整合的可能性,為『科學×媒體×社會』之學習提供良好的參考典範」。此外,另一重要效應,則是在培育年輕世代的國際合作能量方面,正如同李育諭老師觀察到的長程效益:「師生透過此計畫行程安排接觸日本優秀的機構與學者,累積了很多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也可以傳遞給每位參與師生,並帶回去給所屬單位傳承下去,也增加台灣學界的學校國際社會資本。」本次跨國實地共學,已初步建立與多所研究機構良好互動基礎,未來將進一步開發教學合作以及共同研究等可行模式,持續強化本校與共學群的臺日學術網絡。
【博雅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2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