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學課程學生跨海USR實踐 台日交流展現青年行動力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日本地方創生實務」課程近日於棧貳庫舉辦成果發表會。活動恰逢日本富山縣氷見市與高雄市鼓山區締結姊妹市五週年,現場亦展出「台日攝影嘉年華」得獎作品,透過影像與學生作品展現跨文化交流成果,更突顯中山大學USR計畫在國際連結上的持續深化。
本課程由服務學習中心和USR計畫「邁向永續轉型與創生: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支持,學生分組前往氷見、名寄、津奈木,以及千葉大學參與共同課程,透過田野調查、協作體驗與跨校交流,從「地方文化 × 觀察設計」的角度提出在地創生構想,讓台灣經驗與日本地方的實踐現場形成雙向學習。
氷見組學生分享,這座依山傍海、以漁業聞名的城市雖非觀光熱門地,但擁有濃厚人情與細緻的地方文化。學生以象徵驅邪祈安的「舞獅」文化為發想,提出地方吉祥物與集章路線的整合提案,盼以青年視角重新詮釋城市形象。劇藝系四年級楊玉玲表示:「真正的學習不只在課堂,而是在走入社區、理解地方生活的過程。唯有看見日常的運作,才能想像地方創生的更多可能。」
而名寄市位於北海道中北部,以「國家第一雪質」的滑雪場和日本最大糯米產地聞名。機電系三年級楊湛指出,名寄擁有強大的觀光與農業基礎,但面臨青年外流與淡旺季差距大的挑戰。他說:「若能結合數位行銷、多語言導覽與青年參與力量,名寄有潛力成為一年四季皆具吸引力的城市。」學生們也針對當地「熊害」頻仍的現象提出觀察,提醒未來觀光發展需兼顧環境安全與風險溝通。
位於熊本縣的津奈木町因「水俁病」事件成為日本環境史的重要案例。多年來當地以藝術作為重建社群的媒介,在街區與山坡間布置公共藝術,讓居民透過創作重新與土地連結。人科學程三年級劉宸均分享:「藝術的價值不僅是最終作品,更是它促成人與人再度靠近的過程。」學生觀察到藝術行動不僅打造美感環境,更激發社群互動,展現地方文化面對創傷的韌性。
USR計畫亦選送四位學生至千葉大學參與五天工作坊,與千葉大學生共同走訪長柄町、木更津與夷隅市,從田野調查、訪談到分組提案,以設計思考工具分析地方課題並探索可行行動方案。社會系四年級石欣諺表示:「我們學會如何把地方問題轉化為可行的行動提案。」企管系四年級張添淞也指出,千葉大學生訪談積極、表達成熟,「讓我們學到跨文化合作的節奏與專業態度」。最終團隊以夷隅市為案例,提出在車站周邊建立共享單車系統,期望以更友善的交通方式串聯景點與商圈,帶動地方活力。
棧貳庫總經理蘇志勳到處聆聽學生報告,深受感動,表示:「與地方有連結的行動最能觸動人心,非常支持台日交流持續深化。」長期負責這四個場域連結和課程指導的吳亦昕助理教授最後總結指出:「學生深入地方、與居民協作完成任務,是最真實的學習歷程。地方創生的參與不只提升文藝素養,更讓學生在社會觀察中學會傾聽與共創。」
此次成果發表不僅展現西灣學院在地方實踐與跨文化教育的深耕,也凸顯中山大學USR計畫在國際連結的具體成果,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培養全球視野、地方理解與跨文化行動力。
【服務學習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2
本課程由服務學習中心和USR計畫「邁向永續轉型與創生: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支持,學生分組前往氷見、名寄、津奈木,以及千葉大學參與共同課程,透過田野調查、協作體驗與跨校交流,從「地方文化 × 觀察設計」的角度提出在地創生構想,讓台灣經驗與日本地方的實踐現場形成雙向學習。
氷見組學生分享,這座依山傍海、以漁業聞名的城市雖非觀光熱門地,但擁有濃厚人情與細緻的地方文化。學生以象徵驅邪祈安的「舞獅」文化為發想,提出地方吉祥物與集章路線的整合提案,盼以青年視角重新詮釋城市形象。劇藝系四年級楊玉玲表示:「真正的學習不只在課堂,而是在走入社區、理解地方生活的過程。唯有看見日常的運作,才能想像地方創生的更多可能。」
而名寄市位於北海道中北部,以「國家第一雪質」的滑雪場和日本最大糯米產地聞名。機電系三年級楊湛指出,名寄擁有強大的觀光與農業基礎,但面臨青年外流與淡旺季差距大的挑戰。他說:「若能結合數位行銷、多語言導覽與青年參與力量,名寄有潛力成為一年四季皆具吸引力的城市。」學生們也針對當地「熊害」頻仍的現象提出觀察,提醒未來觀光發展需兼顧環境安全與風險溝通。
位於熊本縣的津奈木町因「水俁病」事件成為日本環境史的重要案例。多年來當地以藝術作為重建社群的媒介,在街區與山坡間布置公共藝術,讓居民透過創作重新與土地連結。人科學程三年級劉宸均分享:「藝術的價值不僅是最終作品,更是它促成人與人再度靠近的過程。」學生觀察到藝術行動不僅打造美感環境,更激發社群互動,展現地方文化面對創傷的韌性。
USR計畫亦選送四位學生至千葉大學參與五天工作坊,與千葉大學生共同走訪長柄町、木更津與夷隅市,從田野調查、訪談到分組提案,以設計思考工具分析地方課題並探索可行行動方案。社會系四年級石欣諺表示:「我們學會如何把地方問題轉化為可行的行動提案。」企管系四年級張添淞也指出,千葉大學生訪談積極、表達成熟,「讓我們學到跨文化合作的節奏與專業態度」。最終團隊以夷隅市為案例,提出在車站周邊建立共享單車系統,期望以更友善的交通方式串聯景點與商圈,帶動地方活力。
棧貳庫總經理蘇志勳到處聆聽學生報告,深受感動,表示:「與地方有連結的行動最能觸動人心,非常支持台日交流持續深化。」長期負責這四個場域連結和課程指導的吳亦昕助理教授最後總結指出:「學生深入地方、與居民協作完成任務,是最真實的學習歷程。地方創生的參與不只提升文藝素養,更讓學生在社會觀察中學會傾聽與共創。」
此次成果發表不僅展現西灣學院在地方實踐與跨文化教育的深耕,也凸顯中山大學USR計畫在國際連結的具體成果,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培養全球視野、地方理解與跨文化行動力。
【服務學習教育中心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2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