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專班走進科學節 以文化科普點亮公共場域
西灣學院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於 2025 第六屆臺灣科學節中展現亮眼成果,帶領學生走出課室、走進科工館現場,透過科普宣講將族群文化以更友善、科學化的方式分享給大眾。本次參與為專班「科工館科普宣講體驗」微學分課程的重要實作環節,也象徵原專班以跨領域方式深化文化教育的全新嘗試。
科工館 11 月科學節系列活動盛大展開
教育部於 10 月 31 日舉辦「2025 第六屆臺灣科學節」起跑記者會,宣布今年科學節將於 11 月 8–9 日與 15–16 日同步在全台展開,共規劃 1,794 場次科普活動,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科學日主題 「Why Science Matters – Engaging Minds and Empowering Futures」,並以 「啟發心智 賦能未來」 作為年度精神。
本屆活動由教育部、國科會及全台 25 個科普基地共同合作,串連海洋、科技、環境、生活教育與原住民族科學等多元主題,期望讓全民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提升思辨與創造能力。 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作為南部科普亮點之一,推出結合動力科學、環境教育與原住民科學的 科學秀、具文化特色的 原味市集,以及多場互動演示與手作活動,讓科學結合生活與文化,以更親切的方式走入大眾。整個 11 月,科工館透過劇場、展覽、互動闖關、市集與創客活動,成為民眾探索科學的最佳場域。
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開設「科工館科普宣講體驗 微學分課程」 帶領學生從課堂走入科學節現場,跨域實作深受好評
因應科工館多年來推動的科普教育,本專班特別開設 「科工館科普宣講體驗 微學分課程」,讓學生不僅在教室學習文化知識,更能走入公共場域,成為科普教育的實際參與者。 課程由李育諭老師規劃,開放全校學生共同參加,課程共分三大階段:
① 主題工作坊:理解小米文化的文化與科學基礎
學生透過小米文化工作坊,學習族群的小米歷史、祭儀、栽種方式與文化差異,並討論如何以科普的語言轉譯文化知識。
② 校內宣講練習:從資料整理到口語表達訓練
學生分組製作海報、撰寫解說腳本並練習口語表達,模擬展場互動方式,提升資訊統整與展示能力。
③ 科工館現場實作:於科學節期間進行科普展示
學生在 11/8–9 或 11/15–16 於科工館向民眾展示小米文化,進行互動解說,實際面對各年齡層觀眾,累積寶貴的公共溝通經驗。
透過這門微學分課程,不僅強化本專班學生的文化理解,也讓他們在科普、展示、公共參與三者間,獲得完整的跨域學習成果。 原住民族專班學生王湘晨表示,這次參與科學節是她第一次在大型公共場域向民眾講解文化知識,起初因不熟悉如何面對觀眾而相當緊張。然而,透過課程的腳本練習、反覆試講與實際上場的磨練,她逐漸掌握節奏,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她分享,在準備過程中,她才真正深入理解小米文化的歷史、祭儀與耕作細節,從查閱資料、向部落家人請教,到重新組織語句向民眾轉譯,這一連串的學習讓她不僅更加認同自身文化,也在表達與思考上獲得明顯成長。「當我看見民眾專心聽我介紹小米時,突然覺得所有焦慮和努力都變得很值得。」她說,這次經驗讓她理解文化傳遞的重要性,也更願意走出舒適圈。
另一位學生傅玟憲則分享,他在科工館現場向孩童進行互動式科普介紹時,獲得滿滿成就感。他表示,小朋友熱情的回應讓他更有動力,也讓展示過程變得生動而自然;而在與媒體記者對談時,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口語表達與臨場反應上的顯著成長。「原本我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講話,但這次不但敢開口,也發現自己能夠清楚傳達內容,真的很意外也很開心。」他認為,這次活動讓他練習到面對群眾、調整話語、觀察觀眾反應等重要能力,是一段極具意義的跨域學習歷程,也讓他對未來更有信心。
今年科學節展現臺灣科普教育的多樣性與生命力,而本專班的微學分課程更讓學生在這場科學盛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享受於其中。透過科普展示,學生不僅深化文化認識,更學會如何將族群文化轉譯成大眾易於理解的形式,培養跨域整合與公共溝通能力。 未來,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將持續結合文化、科學與教育三方力量,讓更多學生能在真實場域中展現自信,也讓原住民族的文化聲音在科普的舞台上被更多人看見。
【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提供,西灣學院編修】西灣電子報 Vol.12